伪造企业资质投放广告涉嫌犯罪案例分析
近日,一起涉及伪造企业资质投放广告的案件引发了广泛关注。据了解,润某公司员工通过伪造银行服务资质,协助没有资质的客户在爱奇艺平台发布办理银行信用卡的虚假广告,诱导消费者提交个人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提供给客户用于诈骗活动。
在此案中,润某公司员工为客户伪造了包括ICP备案和正规营业执照等资质,通过跳转域名等手段,使得在爱奇艺平台上展示的客户名称大多显示为知名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这些虚假广告误导了消费者,导致他们在信用卡申请页面填写个人信息后上当受骗。
案件涉及的高危岗位及高风险行为主要集中在润某公司的管理层和运营部门。公司经理吴某在接到诈骗投诉的情况下,仍支持员工与非法客户合作,并明知推广广告的目的是获取公民个人信息,仍为利益驱动进行此类业务。在其任职期间,领导并安排员工从事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非法活动,涉及信息数量高达13608条,最终因此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八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八万元。
运营部负责人兼运营组组长周某,在指导员工维护客户和处理广告留言过程中,服从公司管理层的要求,安排员工实施违法行为,参与非法获取、提供、转卖公民个人信息达25738条,因此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缓刑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四万元。
此外,运营组成员吕某也涉及其中,其负责对接客户和维护广告账户,并发送收集的公民个人信息。经查实,其涉及的公民个人信息共计52900条,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缓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六万元。
本案的案发原因可能源于被害人填写个人信息后被诈骗报案,或是投放平台收到用户对虚假广告的投诉后向公安机关反映情况。这一案例深刻警示我们,伪造企业资质投放广告不仅涉嫌违法,还可能引发严重的犯罪后果。
作者:兰迪广州刑事团队